針對今年小麥秋冬種生產形勢,要以提高小麥播種質量為重點,著力落實6項播種關鍵技術,配套推廣13項高產穩(wěn)產技術,示范推廣3項防災減災技術,推進小麥規(guī)范化播種,抓好麥田管理,培育冬前壯苗,強化防災減災,做好病蟲防控,切實打好小麥豐產基礎。
(一)小麥規(guī)范化播種技術。小麥規(guī)范化播種技術指對小麥播種過程的關鍵環(huán)節(jié)進行規(guī)范,以充分利用好當地土壤、氣候、品種和技術的資源條件,實現小麥增產、提質、增效。
1.北方旱茬小麥規(guī)范化播種技術。一是提高秸稈還田質量。推進秸稈還田與深耕翻相結合,對前茬作物秸稈要做到“切碎、撒勻、埋深、壓實”。二是結合旋耕鎮(zhèn)壓。要做到旋耕后、播前及時耙平壓實,平整地面,壓碎土塊,緊實土壤,促進小麥根系生長和下扎,提高小麥抗旱能力。三是規(guī)范播種。水澆地小麥推廣寬幅勻播、寬窄行播種、縮距勻播等技術,旱地小麥示范推廣免耕溝播等技術,實現苗齊、苗勻、苗壯。四是播后鎮(zhèn)壓。建議選用帶鎮(zhèn)壓裝置的小麥播種機械,在小麥播種時隨種隨壓。秸稈還田地塊,則在小麥播種后用專門的鎮(zhèn)壓器鎮(zhèn)壓1—2遍,確保效果。該技術適用于黃淮冬麥區(qū)和北部冬麥區(qū),包括河北、河南、山東、江蘇北部、安徽北部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新疆及湖北襄樊市等地旱茬麥田。
2.南方稻茬小麥規(guī)范化播種技術。一是造墑播種。水稻收獲前7—10天排放田中積水,創(chuàng)造良好墑情,收獲后適墑機械化播種,并根據土壤墑情配套適宜的機械與技術措施,防止爛耕、爛種。二是溝系配套。播種前后挖好三溝,注意排水降漬。三是藥劑拌種。推介種衣劑包衣或藥劑拌種,提高植株抗性。四是適期適量播種。推廣稻茬小麥免耕機條播技術,提高播種質量。該技術適用于長江中下游冬麥區(qū)和西南冬麥區(qū),包括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慶等地稻茬麥田。
(二)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技術。該技術具有產量高、產量穩(wěn)定以及效率顯著等特點。此技術是在土壤地力較高、肥水條件較好的麥田,通過適當降低基本苗、力促個體發(fā)育,建立合理群體結構,達到穗足、穗大、粒重,實現高產、穩(wěn)產、高效。
3.北方旱茬麥精播半精播技術。主要環(huán)節(jié)包括培肥地力、選用良種、施足底肥、深耕細耙、足墑適期播種、適量播種(精播畝基本苗8萬—12萬,半精播畝基本苗13萬—18萬)、肥水運籌(澆好冬水,用好起身拔節(jié)肥水)等。該技術適用于黃淮冬麥區(qū)和長江中下游冬麥區(qū),包括山東、河南、河北、江蘇、安徽、湖北、陜西等省的大部及山西、陜西、新疆有水澆條件的高產麥田。
4.旱地小麥秸稈覆蓋和地膜覆蓋技術。包括秸稈帶狀覆蓋和全膜覆土穴播兩項技術。秸稈帶狀覆蓋技術利用玉米整稈進行局部覆蓋種植,將田間分為覆蓋帶和種植帶,兩帶相間排列。普遍適宜的兩帶幅寬為覆蓋帶50厘米,種植帶70厘米條播5行小麥,行距15厘米,覆蓋度42%,局部密植,畝基本苗25萬左右(包括覆蓋帶面積)。畝覆蓋約需600公斤風干秸稈(約1畝旱地玉米產稈量)。全膜覆土穴播技術是在平作和全覆膜基礎上,膜上覆土1厘米左右后打孔穴播,可有效解決地膜和地表結合不嚴實、苗穴錯位等問題。一般選用機引的覆膜覆土穴播一體機,可一次性完成“輕度鎮(zhèn)壓—覆膜—覆土—穴播”作業(yè)。甘肅旱地小麥適宜的播種行距17厘米、穴距12厘米、畝穴數3.2萬,每穴粒數8—10粒,可畝基本苗25萬左右。該技術適用于適用于北部冬麥區(qū)西北部分地區(qū),包括山西、陜西、甘肅旱地麥田。
5.稻茬麥少(免)耕機條播技術。這是南方稻茬小麥推廣的主要種植方式,省工節(jié)本、效率高,播種量易于控制,利于高產穩(wěn)產。要求水稻收獲較早、騰茬及時,墑情適宜(土壤含水量在田間持水量80%以下),土壤適耕狀態(tài)好,同時要求條播機、開溝機配套。一是播前準備。水稻收獲前7—10天及時放水曬田,水稻割茬留高不超過10厘米,秸稈全量還田時要求秸稈切割長度5厘米左右,施足底肥,將化肥和有機肥均勻撒施于土表。二是選用良種。選用高產、優(yōu)質及抗倒、耐濕、抗。ㄖ饕前追鄄 ⒊嗝共、紋枯。┬詮姷钠贩N,用種衣劑或藥劑拌種。三是提高播種質量。采用少免耕條播機,一次作業(yè)完成滅茬、淺旋、開槽、播種、覆土、鎮(zhèn)壓等6道工序。對秸稈全量還田的,應先深旋滅茬一遍再進行機條播以確保播種質量。長江中上游稻茬麥區(qū)也可以采取免耕帶旋播種,即在滅茬基礎上,無須淺旋或深旋作業(yè),采用免耕帶旋播種機一次性完成開槽、播種、施肥、覆蓋等工序。四是機開溝。播后及時用開溝機開挖田內溝,均勻拋灑溝泥覆蓋麥垅,減少露籽,防凍保苗。五是加強田管。采用氮肥后移,底施氮肥與拔節(jié)期追肥相結合。配套使用化學除草、化控防倒、排水降濕、“一噴三防”等技術。該技術適用于北緯30—35度區(qū)域,主要包括江蘇、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重慶等地稻茬麥田。
6.稻茬麥露播稻草覆蓋栽培技術。主要是服務于耕地較少的小農戶,優(yōu)勢在于無需耕作整地,也無需要拖拉機驅動即可適時抗?jié)癫シN,小麥出苗分蘗多、成穗足,節(jié)本增產效果顯著。每人每天可播2—3畝,畝機械成本2元左右,畝增產20—40公斤。一是前作水稻采取低茬收獲,留長草。二是小麥播前7天左右,將稻草先挪到一邊,噴施滅生性除草劑。三是10月底至11月初播種,用行距為20厘米的2B—4或2B—5型人力播種機將種子露播到土壤表面,畝用種量13—15公斤,將稻草均勻覆蓋即可。該技術適用于西南冬麥區(qū),包括四川、重慶及鄂西、滇北、黔北、陜南等地稻茬麥田。
(三)小麥節(jié)水增產技術。
7.北方冬小麥節(jié)水高產栽培技術。在華北平原水資源匱乏區(qū),冬小麥采用限水節(jié)灌模式和“大群體、小株型、高收獲指數”高產栽培途徑,將貯足底墑、施足基肥、秸稈深還、適當晚播、增苗擴群、窄行勻播、強力鎮(zhèn)壓、調虧晚灌等關鍵技術相結合,并與節(jié)水品種相配套,在春澆1—2水條件下實現畝產500—600公斤,畝節(jié)水50—100方,節(jié)省氮素15%—20%,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5%—20%。該技術適用于河北省、北京市、天津市、魯北、豫北、晉中等地下水超采地區(qū)。
8.旱地小麥休閑期蓄水保墑技術。在前茬小麥收獲后的7月上中旬,田間撒施1500—3000公斤腐熟的農家肥或50—100公斤含有生物菌肥的生物有機肥,使用大型拖拉機牽引的深翻犁,深翻土壤25—30厘米,使有機肥和秸稈同時翻入土壤深層;或者直接使用深松施肥機械與秸稈覆蓋機械一次性深松土壤30—40厘米,同時施入生物有機肥50—100公斤,并將秸稈均勻的覆蓋在地表,配合立秋后耙耱收墑。播種采用寬窄行探墑溝播技術,效果更佳。該技術適宜在山西、陜西、甘肅等一年一作黃土高原旱地麥區(qū)大面積推廣應用。
9.測土配方施肥技術。以麥田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,對不同土壤肥力水平的麥田,在合理施用有機肥的基礎上,確定肥料(主要是氮、磷、鉀肥)的施用量、施肥時期和施用方法。根據生產經驗,不同地力水平的適宜施肥量參考值為:產量水平每畝200—300公斤的低產田,畝施用純氮6—10公斤,五氧化二磷3—5公斤,氧化鉀2—4公斤;產量水平每畝300—400公斤的中產田,畝施用純氮10—12公斤,五氧化二磷4—6公斤,氧化鉀4—6公斤;產量水平每畝400—500公斤的高產田,畝施用純氮10—14公斤,五氧化二磷6—7公斤,氧化鉀5—6公斤;產量水平每畝500—600公斤的超高產田,畝施用純氮14—16公斤,五氧化二磷7—8公斤,氧化鉀6—8公斤。該技術適用于全國各麥區(qū)。
10.測墑補灌水肥一體化技術。在前茬作物收獲后,測定麥田0—40厘米土壤容重和田間持水量,于小麥需要灌溉的關鍵時期(播種期、越冬期、拔節(jié)期和開花期)測定土壤含水量。在年降水量為500、600和700毫米的地區(qū),根據0—40厘米土層適宜的目標土壤相對含水量分別為75%—80%、70%—75%和70%的補灌標準,利用測墑補灌的灌水量計算公式(補灌水量(m3/畝)=20aH(B1-B2)/3)計算灌水量,利用微噴方式灌溉,拔節(jié)期水肥同步管理,比當地傳統(tǒng)灌溉節(jié)水20%—60%,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均提高10%以上,籽粒產量高于或等于傳統(tǒng)灌溉。該技術適用于黃淮海麥區(qū),包括河南、山東、河北等地。
11.緩釋肥減施增效技術。針對麥田秸稈量大、施肥不合理、施肥成本高等問題,推廣應用緩控釋肥料與肥料相結合。一是根據各地種植的品種類型、產量水平、氣候條件選擇合適的肥料種類,推介使用緩釋期120天左右的緩混肥料。還可采用緩釋肥料與肥料(尿素或復合肥)配合,以降低肥料成本。此外,因地制宜選用水溶性肥料、液體肥料、葉面肥、生物肥料、土壤調理劑等高效新型肥料。二是根據土壤地力水平、產量水平、氣候條件等合理降低肥料用量。研究認為,減量10%—15%能實現穩(wěn)產增效。三是根據當地生產條件、春季降雨或灌溉條件等確定合理的施肥方式,可采用一次性基施或基施(50%—60%)與春季(返青前后)追施(40%—50%)二次施用的方式,以二次施用方式增產增效的效果。該技術適用于全國各麥區(qū)。
(四)優(yōu)質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。
12.強筋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。以“優(yōu)區(qū)、優(yōu)種和優(yōu)技”為中心,實現優(yōu)質高產。一是優(yōu)區(qū)。強筋小麥宜種植在強筋麥適宜區(qū)或次適宜區(qū),要求土壤肥沃、灌排條件好,而土壤質地偏沙、瘠薄地的田塊不宜種植。單一品種應集中連片,避免插花種植。二是優(yōu)種。選用通過國審或省審、適宜于當地生態(tài)條件的強筋小麥品種,品種應具有較好的豐產性、抗逆性和品質穩(wěn)定性。三是優(yōu)技。主要包括高質量整地播種、合理水肥運籌、優(yōu)化田間管理以及適期機械收獲。該技術適用于黃淮海、西北和東北優(yōu)質麥區(qū)。
13.弱筋小麥綠色高產栽培技術。主要是在弱筋小麥生產中運用減藥等綠色高質高效措施,生產出的小麥品質符合國標或相關面粉加工企業(yè)需求,形成訂單生產和優(yōu)價收購,實現弱筋小麥綠色高質高效。主要環(huán)節(jié)包括:一是根據品質區(qū)劃選用優(yōu)質弱筋小麥品種,強化種子處理,推廣種子包衣、藥劑拌種等技術。二是通過秸稈機械還田、適期適量播種、因墑機械播種、開溝降漬、播后鎮(zhèn)壓等技術的組合應用,實現機播壯苗。三是推廣控氮前移技術,因產因質定量施肥,控氮前移施用,補充根外追肥技術,實現產量與品質同步改善。四是通過逆境綠色防控技術的組合應用,控制病蟲草害的發(fā)生,注意凍害防御與補救,強化防倒措施的應用,并適時收獲,專貯專運,以利優(yōu)質優(yōu)價,提高效益。本技術適用于全國弱筋小麥生產區(qū)。
(來源:農業(yè)農村部網站)